中文 | English | 您是第 78740040 个访问者!
您好,欢迎来到全国体外诊断网(全国实验医学网)!
热门搜索:分会介绍 | 会员名单 | 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业界动态

国家卫健委发布会:落实检验结果互认,推进医务人员薪酬改革,平均薪酬缩小至5%以内

更新时间:2024/12/11 16:13:03 浏览次数:1412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12月10日(周二)15:00,在深圳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


图片



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


一是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医改,由一位副市长同时分管三医,定期研究三医,有力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落实政府办医责任,近三年,全市财政卫生健康支出合计超1000亿元,重点支持高水平医院建设、诊疗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


二是促进三医协同发展。2018年以来我们开展两次大规模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累计调整5554项,逐步理顺比价关系。对国谈药品等创新药实行单独支付管理,对使用创新药械、创新技术的病例申请特殊病例支付。广州药品和医用耗材集团采购(GPO)交易平台牵头全省集采工作,医用耗材价格平均下降60%。


三是加强待遇编制保障。一方面,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注重固定薪酬占比、医院内部、不同级别医院“三个结构”平衡,市、区两级公立医院人员平均薪酬差距缩小至5%以内,并不断提高薪酬固定收入部分的占比。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编制投入,近年来,我们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编4159人,为3家市属医院增编282人,有力提升医务人员归属感。


落实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


一是“区域”上实现全面覆盖。最早我们在市属医院、部分区先行试点互认工作,逐步覆盖全市各个区。截至目前,全市300家医疗卫生机构接入互认平台,包括109家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16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以及25家社会办医疗机构。此外,也连通全省除广州外的其他20个地市。


二是“机制”上形成合力。统筹市级卫健、财政、医保等部门协同推动互认的工作,卫健方面,搭建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明确互认项目和互认流程,打通各医院诊疗数据的共享接口,在国内率先采用区块链技术来实现互认信息上链存证。财政方面,对试点医院予以经费的激励。医保方面,市医保局将医疗机构互认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医保分级管理等级评定和医保年度考核等考评范围,根据互认节省费用情况,医保资金清算调节系数最高加成5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共有255个检查项目、1181个检验项目纳入互认,全年已实现互认196万次。


统筹医疗资源、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一方面,构建功能互补、资源联动、体系互通的发展格局。明确三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辖区内的省部级高水平医院承担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职能,市级医院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的路子,区属医院承担群众日常诊疗服务。全市共组建了18个城市医疗集团,覆盖所有11个区,包括增城、从化等离市中心比较远的区域,通过紧密协作机制,让市、区两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19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另一方面,铺设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服务网络。首先是稳定基层的医疗人才队伍,市区统筹为基层大幅增编,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财政补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改革,2023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较2021年增加12.73%。其次是提升服务质量,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基本服务项目增加到195项。第三是推动资源下沉,城市医疗集团内二级以上医院为基层医疗机构开放30%的门诊号源,推动落实门诊、检查、住院等“三优先”服务机制。


探索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


一是公平公益办医。首先,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保障医院公益性。第二,设立“病人紧急援助基金”,多渠道筹资,用于资助医院困难病人。第三,设置全科门诊,推行“先全科、后专科”的院内分级诊疗体系。第四,实行打包收费,建立自我控费机制,比如住院基础诊疗服务费实行定额收费,包含诊查费、护理费、注射费、吸氧费、换药费、雾化费等六大类75个诊疗项目。2023年医院医疗服务性收入超过37%。


二是专业循证行医。医务人员以固定薪酬为主,实现安心、放心执业;对收受红包、回扣等行为“零容忍”,坚持循证医学,做到合理诊疗。2023年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为4.5%,药占比下降到19.0%。


三是促进医患互信。提供专家领导下的团队诊疗服务,患者按科室挂号,由科室根据病情需要安排合适的医生提供诊疗服务。设置病人关系科,制定《病人约章》,对医闹、医暴“零容忍”,及时处理患者投诉和医疗纠纷。为所有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充分保障患者和医院双方的合法权益。


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和能力


一是均衡布局医疗资源。依托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优质资源布局到全省,并延伸到整个湾区和华南地区。我们还建立了湾区内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服务已经开通实现,全省适用“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医疗机构已经覆盖到45家。


二是加强专科内涵建设。我们持续通过资源倾斜、设备迭代、政策集成、团队引进等方式,打造了一批技术过硬、群众认可的重点专科,比如呼吸、肾脏病、眼科、心血管、肿瘤等专科群。目前,全省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207个。


三是激励优秀人才成长。最近几年我们实施“广东特支计划”,培养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分别一次性给予80万元和50万元的生活补助。落实“两个允许”,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现在已经提高到45.4%。我们鼓励人才下沉,对支边和基层专业人才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全省中高职称医护人员比例达到44.4%。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医学检验产业分会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
上海市长宁区延安西路1118号龙之梦大厦2209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