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概述
2023年9月6-8日,第二十届北京分析测试学术报告会暨展览会(简称BCEIA202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召开。作为BCEIA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报告会邀请了来自海内外众多著名科学家,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报告。除大会报告之外,BCEIA2023还特别设置了多个主题论坛以及色谱学、质谱学、光谱学等11个分会报告会。
01、大会致辞
陈洪渊 院士
南京大学
02、大会主持
谢剑炜 研究员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颜光涛 研究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刘虎威 教授
北京大学
03、大会回顾
9月7日上午,后疫情•大健康高峰论坛召开,围绕“‘后疫情’时代大健康发展”这一主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从气候变化对大健康挑战这一角度展开阐述,论述了“双碳”背景下空气污染、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宋海波教授指出疫情常态化后,体外诊断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当下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他就体外诊断企业如何进一步地加强创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国际化布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定位。
首都医科大学康熙雄教授长期关注个性化健康评价体系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他指出要达到精准健康必须要具备个体化健康评价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包括生命全程每阶段的健康评价能力,至今人类尚未来得及认真考虑全生命周期健康评价体系的建立。随着分析科学的迅速发展这一能力建设将得以实现。
肿瘤代谢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当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叶棋浓研究员介绍了其实验室在肿瘤糖代谢研究中的重要发现,这一研究深入阐明了糖代谢与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关系,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候选靶标。
质谱技术作为生物样本内小分子分析的金标准方法,是精准诊断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北京协和医院邱玲研究员从临床质谱发展史、医疗机构质谱平台设置、仪器配置等角度入手,以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质谱平台发展为例,介绍了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开展质谱临床项目,从多角度满足临床疑难、罕见病诊疗需求的探索。同时介绍了临床质谱从小分子向大分子、从“峰”向“空间”、从“多指标”向“多组学”的转换,为质谱技术落地临床提供了可行性建议。
5位专家在带来精彩报告的同时,还以前瞻性的视角,从不同层面对当下相关的热点问题、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等展开交流。
本次高峰论坛,从大健康领域宏观理论和现状到具体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五位嘉宾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后疫情”时代大健康发展面临的挑战、发展趋势和方向,并提供了研究思路。内容上涵盖气候变化与公共卫生、体外诊断个体化健康评价体系、糖代谢与肿瘤研究、临床质谱技术与精准诊疗应用,为广大从事大健康事业的工作者以及普通民众以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