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点评:日前,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就目前IPO的情况密集表态,今天来给大家讲讲其中的弦外之音,纯属臆测,不能当真。
一、事实上的堰塞湖已经形成。但其原因不在监管,而在于经济发展快、资本市场建设得好,但最主要的是企业和中介误会了注册制的意思,以为放松要求了,然而并没有,接下来还这么来,就要下狠手了。
二、在解决堰塞湖问题方面,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书面问询不如现场检查和督导。一方面审核书面材料,一方面更要常态化现场检查,中介机构做工作不扎实,就要严惩,找出几个典型杀鸡给猴看。
三、别以为撤回了就万事大吉。就算是撤回了材料,之前如果存在造假情况,照样要追究责任,包括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尤其是保荐机构,“现场督导”这四个字就是为其量身打造。
四、至于发行节奏和上市时间,也就这么快了,不会再加速或者减速。具体来说,两个月66家(除去春节),最多一周8-10家,一年400-500家,多久能上市,自己算一算。
中心思想:注册制不等于不审核,也不等于没要求,而是要严格审核、严格要求,要知道,现在责任都是发行人和保荐机构的,要是敢不听话,敢弄虚作假,有一万种方法让你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最后,别忘了,还有刑法。
一、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IPO申报企业情况答记者问
1、问:近期沪深交易所IPO排队审核企业数量较多,请问证监会对此如何评论?
答:科创板、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以来,总体成效明显,市场各方反映积极正面,企业踊跃申报上市,IPO排队数量增长较快。当前IPO申报企业排队现象与历史上的“堰塞湖”问题有区别。当时市场关注焦点主要在于,IPO没有实现常态化,停停开开,预期也不明朗,一些企业从首次提交申请到获得核准用时需要2到3年。近年来,证监会科学合理保持IPO常态化,特别是注册制改革后,证监会着力提高审核透明度和效率,目前科创板、创业板审核注册平均周期已经大幅缩减到5个多月。
近期,沪深交易所IPO排队审核企业数量较多,一方面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客观反映。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不少“硬科技”和创新创业企业加快成长,同时,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类企业。有关方面通过上市谋求加快发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意愿更强、积极性也更高。这使得近些年发行上市申报企业数量大幅增加,客观上也反映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活力。
另一方面也是资本市场改革成效的直接体现,反映出各方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近两年来,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部署下,证监会启动了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通过构建覆盖未盈利企业、特殊股权结构企业、红筹企业等不同类型企业的多元包容发行上市条件,以及建立市场化的新股发行承销机制等改革措施,大幅改善了市场预期,境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明显提升。
同时,排队现象也反映出,实施注册制后市场有一逐步适应的过程,有关方包括发行人、中介机构等对注册制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全面、对注册制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关系把握不到位、对注册制与交易所正常审核存在模糊认识,形成有效的市场约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证监会将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紧紧把住信息披露这个核心,健全有利于注册制实施的全流程监管体系,通过坚决和有效手段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避免“带病闯关”,提高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2、问:近期证监会启动对各板块企业现场检查工作,是否代表着对IPO的收紧?
答:近年来,我会持续对首发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多年经验表明,现场检查是监管部门书面审核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推动各方归位尽责、提高审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震慑违法违规行为,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注册制试点成功的关键。当前情况下,现场检查对提高IPO信息披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近日,我会启动对各板块企业的现场检查并完成抽签工作,后续将抓好落实,对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发行人信息披露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问题进行分类处理,严格对保荐机构的评价标准,加大奖惩力度,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我会将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常态化开展问题导向及随机抽取的现场检查,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上市。
今年以来,IPO保持了常态化发行,既没有收紧,也没有放松。截止2月19日,证监会共核准或同意注册66家企业IPO,数量与去年同比有较大增长,环比则变化不大。
二、上交所新闻发言人就近期科创板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现场检查情况答记者问
1、问:近期,我们关注到证监会组织开展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现场检查随机抽查,部分企业撤回申请。请介绍一下科创板相关企业情况?上交所对此有何评论?
答:本次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现场检查涉及9家科创板申报项目,有7家项目的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分别在收到现场检查书面通知后10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和撤销保荐,其中有6家处于首轮问询回复阶段。上交所高度重视上述项目撤回情况,正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梳理。从目前情况看,项目撤回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对其中涉及信息披露和保荐机构核查的若干问题,上交所已在审核过程中予以重点关注。
对申报企业实施现场检查,是发行上市审核全链条监管中的重要一环,是进一步加强科创板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严把上市入口关的重要手段,是坚持注册制改革“三原则”要求、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保障科创板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机制安排。上交所将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做好现场检查工作,并将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相应自律监管措施,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2、问:在注册制下的发行上市审核中,上交所如何把好上市公司“入口关”,保障科创板高质量发展?
答:科创板设立以来,上交所始终坚守定位,在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同时,严把上市公司“入口关”。开板至今,科创板累计受理企业540家,通过审核问询、现场督导和自律监管等全链条监管,共淘汰了80多家,每年的审核淘汰率始终在17%左右,有效减少企业“带病申报,抢跑占位”。
上交所在发行上市审核过程中建立了面向保荐机构的现场督导机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督促保荐机构勤勉履职,不断提高申报项目执业质量。近两年来,上交所对45家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项目的保荐机构启动了现场督导,其中37家主动撤回材料,传递了压严压实中介机构把关责任的明确导向。
3、问:对本次现场检查撤回的项目,上交所下一步有何监管安排?
答:上交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充分发挥现场检查、现场督导与审核问询的监管联动机制,严把上市“入口关”。对于现场检查进场前撤回的项目,如发现存在涉嫌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保荐机构、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能“一撤了之”,也绝不允许“带病闯关”。
三、深交所新闻发言人就近期创业板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现场检查情况答记者问
1、问:近期,我们关注到证监会组织开展了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现场检查随机抽查,部分企业撤回申请。请介绍一下创业板相关企业情况?深交所对此有何评论?
答:本次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现场检查涉及11家创业板申报项目,有9家项目的发行人和保荐机构分别在收到现场检查书面通知后10个工作日内撤回首发申请和撤销保荐,其中有6家项目处于首轮问询回复阶段。深交所高度重视上述项目撤回情况,及时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梳理。目前来看,项目撤回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对其中涉及信息披露和保荐机构核查的若干问题,深交所已在审核过程中予以重点关注。
对申报企业实施现场检查,是发行上市审核全链条监管中的重要一环,是进一步加强创业板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严把上市入口关的重要手段,是坚持注册制改革“三原则”要求、稳步推进注册制改革、保障创业板建设行稳致远的重要机制安排。深交所将根据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积极配合做好现场检查工作,并将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相应自律监管措施,从源头上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2、问:在注册制下的发行上市审核中,深交所如何把好上市公司“入口关”?
答:深交所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构建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审核机制,全力保障创业板注册制审核工作平稳、有序开展。自创业板试点注册制以来,深交所已对18家IPO、再融资、资产重组项目中违规的企业,中介机构及相关人员采取自律监管措施13次,出具监管关注函17份,并定期将监管处理情况向行业通报,强化监管警示,形成监管威慑。
深交所充分利用现场督导手段,以问题为导向,对于审核中发现发行人存在相关重大疑问或异常的,对保荐人实施现场督导,推动中介机构履职尽责。截至目前,共对32家IPO项目的保荐人实施现场督导,其中20家已因现场督导主动撤回申请;终止审核企业56家,占已召开上市委审议及终止审核企业总数的20%。通过精准问询和持续问询,督促企业“说清楚”“讲明白”,无法及时回复、超过时限要求的严格按照规则予以终止审核,目前已有10余家公司因未能及时回复问询而主动撤回申请、被终止审核。
3、问:对于本次现场检查撤回项目的情况,下一步深交所有何监管安排?
答:深交所将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统一部署,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坚持“开明、透明、廉明、严明”工作原则,充分发挥现场检查、现场督导与审核问询的监管联动机制,严把上市“入口关”。对于现场检查进场前撤回的项目,如发现存在涉嫌财务造假、虚假陈述等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保荐机构、发行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能“一撤了之”,也绝不允许“带病闯关”。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