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日,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首次报道全球首例康复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荷兰、比利时等地也报道了类似新冠二次感染事件,给新冠疫情后期防控再次敲响警钟。
01
再次感染,非“复阳”病例
研究人员对香港再次感染男子第一次和第二次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组测序发现,前后两次感染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存在24个明显的碱基突变,这些突变可能导致新冠病毒在刺突蛋白、核蛋白、以及非结构蛋白上发生变化。病毒学进化分析表明,第一次感染的病毒株与今年3-4月美国或英国毒株接近,而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则与今年7-8月瑞士和英国的病毒株最为接近。结合该患者的旅程,其4月14日在香港接受新冠治疗康复出院。8月15日,途经西班牙和英国回到香港时,入境核酸检测呈阳性。
因此,专家分析该名再次感染患者,第二次感染了变异的新冠病毒,两种不同病毒株造成了这名患者的两次感染,而非“复阳”。
02
病毒变异快,需谨慎对待
虽然,再次感染非“复阳”病例,但新冠病毒突变,需认真对待。从现有的新冠病毒研究资料来看,新冠病毒感染性强,易突变,欧洲、日本、韩国和美国等不同地区的国家均分离出了存在不同突变的新冠毒株。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早已存在于自然界,因突变而能在人类广泛传播。如D614G突变,可显著增强新冠病毒的感染性。
医务人员发现,香港男子返港时已检测不出新冠抗体,可能是新冠病毒获得性免疫抗体持续时间短,也可能是变异的新冠病毒,能躲过人体初次感染建立的快速免疫应答。若是第二种可能,将会对新冠疫苗的有效性带来重大考验。近两个月来,日韩等国疫情反弹就与本土的新冠病毒变异相关,基于新冠病毒的易变异特性,我们需提高警惕。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也表示,目前并不清楚新冠康复者是否能抵御二次感染。
03
常态疫情防控,加强核酸筛查
疫情发生以来,多地出现“复阳”案例报道,但缺乏深入研究,并不清楚这些“复阳”患者是由于第一次感染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还是感染了新冠变异病毒造成复发。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现也表明,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在3-4个月之后可能被新冠病毒再次感染。我国疫情高峰期为今年年初,早期感染者体内产生的保护抗体已基本消失,因此目前仍不能放松防控。
新冠病毒的独特特性值得深入研究,疫苗研制应用还需时日且效果未知,因此做好检测筛查和公共卫生防控才是最佳策略。特别是目前与我国恢复通航的国家越来越多,做好入境人员的核酸筛查,防止再次感染患者将新毒株输入境内造成新的疫情尤为关键。而NGS基因组测序与PCR核酸检测将是防控新冠等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长期有力武器。同时专家也呼吁,个人仍要注意公共卫生防控,坚持核酸检测,进行实时监控和保护。
邮政编码:200052 电话:021-63800152 传真:021-63800151 京ICP备15010734号-10 技术:网至普网站建设